455.第 455 章(1 / 2)

“微臣不才, 但也有些教书育人的心得。”胡毋生此时可没读书人的矜持,忙不迭地推荐自己:“习得典籍三十年,可为陛下尽微薄之力。”

胡毋生的态度堪称谦卑的典范, 自荐时也有意略过编书的目的, 只说是为陛下服务。

难得收拾出人样的墨家子弟忍不住在心里竖起两根中指,暗骂儒家不讲武德, 居然敢在大朝会打人一个措手不及。

同样生气的还有拿到内部消息的黄老子弟。

汝隶臣子的。

他们都打好腹稿,琢磨着让黄生或是难得进宫的田叔打头。

八十几近九十的田叔是申屠嘉后的最大老臣。依汉律, 举民年八十以上便可养衰老,授几仗, 行糜粥饮食。田叔是大臣, 而且还是历经六朝的汉初老臣, 所以今上特许他坐轮椅上朝, 身旁有个黄门协助田叔起身。

“陛下。”胡毋生这抢话头打乱了黄老家的预想节奏,但还是要亡羊补牢, 不至于让连夜修缮的腹稿做废:“圣人作授子之书, 故这编者是以大家之名行圣人之事。”

田叔还算给人留面, 没有直言儒家公羊派的的山头想做当代的圣人。

历史上的独尊儒术有两个别名,一是“罢黜百家, 表章六经”,二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而这推崇孔明就是儒家将其划出百家之列,一跃成为官方门派的有力证据——因为上个被封圣的叫周公旦。直至西汉灭亡与明朝之初都有人喊“复兴周礼”, 真的将上古时的法律用于几百年后的封建社会。

属实是癫得没边了。

更麻烦的1.0版的圣人专攻平民大姓,2.0版的圣人开始教育下乡,所以信徒多出前者几个level。

当然,无论是1.0版的圣人还是2.0 版的圣人都不会对日后的徒孙产生好感。

九斤老太不止是在民国上分, 在现代与古代同样也是大杀四方。

“事关天下的万千学子,所以还是合众之力,勿以一家之言而避天下之耳……后患无穷。”田叔咬重最后的四字,甚至还转身瞧了眼众人侧目的胡毋生:“胡毋公可认同我这糟老头子的话?”

话都说到份上了,难道儒家真的想做全民公敌?

“便宜他了。”

时任少府令的敫仲姬也是拿到内部消息的人(毕竟有赵子鸢在),但在巨子的强烈要求下没有去做出头鸟。

胡毋生的处境绝不算好,但也维持了表面的体面:“所以要从陛下之令。”

这是把皮球踢回刘瑞这儿来。

看完戏的刘瑞也不会让自己的朝堂闹哄哄,所以丢出个还算公平的提案:“朕打算在太学旁置一书院,日后以太学书院的名义编写典籍。”

而这正是大学出版社的前身。

既是典籍,那就不是一般人能主持编纂,所以由国家出面,太学配合也说得过去。

只是……

“这太学书院的令者由哪位大家出面?”御史大夫晁错上前问道:“民间的书斋藏室可找郡府报备,由县丞阅过便可上架出售。但太学书院可不同于民间之斋,非当世大贤不可编纂典籍……”

文人的名利之争可比军人间的武斗要严重的多。尤其是对站在顶端的太学博士而言,他们可以接受死敌的当面怒喷,但不接受自己的著作被官方打回。

晁错算是法家大拿比较有承受力的,所以见过承受力低的动则就是无颜以对江东父老,死得比路边的老狗还没价值。

太学府的博士肯定不是晁错熟悉的小兔崽子,但要是和小兔崽子般随随便便地被气死了,那就不是简单的“活该”可以描述的,绝对会让皇帝乃至朝廷的名声下降一截:“臣以为,非陛下不可担此大任。”

平日里的朝臣听了这话一定翻白眼地表示:“马屁精,就会靠媚上以获升迁之资。”但是儒家的胡毋生打了一个糟糕的开端,然后又被黄老家的田叔怼了,所以为免学派之争影响朝堂,还是由皇帝出任太学书令比较稳妥。

刘瑞:“……”他就知道会发展成这副德行。

事关“思想”的最终解释权,即使没有晁错出面,他也有备用的捧哏提出要让皇帝担任太学书令。

至于副业是否会给皇帝带来工作压力……呵!又不是靠数量冲击国服第一的现代学阀,古人的下限还没低到什么垃圾都敢送的可怕底部。估计刘瑞一年到头也审核不了本“典籍”,多数会在送出太学前就被同行“打”了回去。

嗯!

文人要脸。

同时也怕别人的成功引得自己心肌梗塞。

“各派都有各派的点子,回去后可做个样本送入宣室。”成立书院是解决学派的头名之争,但不能让学派真的颗粒无收:“太学府已成立多年,期间有博士故去,新人崛起,所以这太学府的名册也该更新,最好是一年一更。”

言下之意是参与编写大汉字典的可以将其作为博士的光荣履历记录在案。

胡毋